黃際鑫中風研究中心簡介

黃際鑫中風研究中心前身為臺北醫學大學中風防治中心,當時由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及臺北醫學大學於民國 92 年 7 月成立,當時的中心主持人為前臺北醫學大學許重義校長,參與人員有萬芳醫院神經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以及護理學院教授。爾後,為感念黃際鑫醫師捐助款項以推動中風研究及防治工作,在94年特更名為「黃際鑫醫師中風研究中心」,以資紀念,並持續為國人的中風研究及防治工作盡心努力。
目前黃際鑫中風研究中心主任由邱弘毅教授擔任,隸屬臺北醫學大學公衛暨營養學院之下的院級研究中心,主要以中風為重點發展領域,以建構具頂尖水準的研究中心。本中心研究方向及主題包括腦血管病變之機轉探討、中風亞型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相關之基礎與藥物臨床研究、中風預防策略之研究及中風中心照護品質之研究,過去不僅已成功執行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之計畫,如「臺北醫學大學文山區中風防治中心先驅性計畫」、「中風監測(系統建立)之先驅研究」、「全國中風登錄網絡建立計畫」、「建立以病人為中心之社區整合性照護模式-以中風為例」計畫,也陸續完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之計畫,如「雌激素基因多形性與年輕型中風之相關性研究」及「過氧化體增生活化受體及其相關調控基因與缺血性中風之相關性研究」計畫,除完成上述計畫外,目前本中心更致力於台灣中風遺傳研究聯盟之合作,以建立本土中風病人之基因學遺傳登錄,以期了解本土國人中風之發生、治療及預後與遺傳基因的關聯性。

中風中心之發展重點

• 以標準化流程長期收集中風患者血液樣本、基本人口學變項、生活習慣資料、家族病史及其相關臨床醫療記錄。

• 建立本土中風病人之基因學遺傳登錄,以了解國人中風之發生、治療及預後與臨床生物標記(包括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等)的關聯性。

• 結合基礎、臨床醫學治療及影像數據資料,推動中風跨領域重點研究。

院際合作

01.

福爾摩沙中風遺傳聯盟

參與醫院:台大、新光、奇美、雙和、三總
目的:建立本土中風病人之基因學遺傳登錄,以了解國人中風之發生、治療及預後與臨床生物標記(包括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代謝體學等)的關聯性。

02.

台灣來源不明之栓塞型中風登錄

參與醫院:台大、新竹台大、新光、馬偕、奇美、成大、雙和、萬芳、三總、聯新、彰基、秀傳、嘉基、林口長庚、高雄長庚、澄清、中國附醫、北榮
目的:透過長天期之心臟貼片了解本土來源不明之栓塞型中風患者,其心房顫動的比例,並評估執行長天期之心臟貼片搭配新型抗凝血劑之使用是否會降低再中風率或改善中風預後。

重點研究領域

類鐸受體在先天免疫反應及血管粥狀硬化形成中扮演關鍵角色,其活化與缺血性中風相關。過去研究指出,TLR2 與 TLR4 參與發炎反應,而 TLR3、TLR7、TLR8、TLR9 可能具神經保護與神經新生作用,因此基因多形性可能影響中風風險與預後。本研究以 targeted resequencing 尋找相關新基因位點,並蒐集中風病人之生活型態、危險因子、病史及血液樣本,於診斷後 1 個月與 3 個月以 NIHSS、BI、mRS 評估預後。所得基因位點將以 iPLEX 驗證(1500 例病人 vs. 1500 例對照),並分析其表現型(ELISA)。研究目標為:(1) 發掘與中風相關的 TLR 新基因位點;(2) 評估基因多形性與中風風險及預後的關係;(3) 探討心血管危險因子與基因多形性之交互作用。本研究已獲科技部兩年整合型計畫支持。

缺血性中風是全球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中風後常見認知功能下降,並增加失智風險。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涵蓋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與血管性失智症,近來研究顯示發炎可能是其重要機制,但針對發炎相關基因多形性與 VCI 之研究仍有限。本研究以全外顯子定序尋找與中風後 VCI 相關的新基因位點,並以 iPLEX 驗證,搭配蒙特利爾認知測驗與 MRI 確認患者分型。研究目標為:(1) 發掘與中風後 VCI 相關的發炎基因位點;(2) 評估其基因多形性與 VCI 的關聯;(3) 探討其與傳統心血管危險因子的交互作用。本計畫已獲科技部三年期整合型支持。

腦中風為台灣第三大死因,也是成人失能主因。類風濕性關節炎(RA)為常見自體免疫疾病,因慢性發炎及血管粥樣硬化而可能增加缺血性中風風險,但相關研究結果不一致,且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對中風風險的影響亦具爭議。目前缺乏探討 RA 與中風患者預後(功能、再中風、死亡)及其機制的研究。
本研究將:
(1) 評估 RA 是否增加缺血性中風風險;
(2) 分析 RA 患者使用 NSAIDs 是否影響風險;
(3) 探討 RA 與中風不良預後及再中風的機制。
研究成果可釐清 RA 與中風的關聯,並提供患者風險管理與用藥安全參考。

多項研究顯示環境砷暴露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動物實驗亦指出早期低劑量砷暴露會損害心臟發育。人體無機砷經甲基化代謝,不同個體間能力差異與 N6AMT1、As3MT、GSTO、PNP 等基因相關,但少有前瞻性世代研究探討兒童期砷暴露對終身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本研究以 2011–2014 年蘭陽盆地世代約 4500 名參與者為對象,結合問卷、尿液砷物種分布、基因定序(NGS)、MassARRAY® iPLEX 驗證,並鏈結健保與死亡檔案,以分析:

  1. 發現砷代謝相關基因新變異點;
  2. 評估其與砷代謝能力的關係;
  3. 探討早期砷暴露與心血管疾病及危險因子之相關性;
  4. 分析基因與環境/基因間交互作用;
  5. 評估砷代謝基因對環境因子致病效應的修飾作用。

本研究已獲科技部三年期計畫支持。

中風為國人第三大死因及成人失能主因,醫療資源消耗大。本中心利用 2014 年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結合全民健康保險與死亡統計檔,分析中風患者共病、嚴重度、治療及復健對醫療資源使用與預後的影響,並建立缺血性中風復發風險預測分數,探討氣候溫度變化與中風發生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

  1. 共病及中風嚴重度與住院費用及預後變差相關;
  2. 復健治療可改善高風險患者預後;
  3. 靜脈血栓溶解劑、抗血栓及抗凝治療可改善初發缺血性中風預後;
  4. 氣候溫度變化會影響中風發生風險

建議針對中風嚴重患者給予適當治療及衛教,以降低醫療資源使用並改善預後。

謝芳宜

中心主任

謝芳宜 主任

學歷

  • 2006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醫學哲學博士
  • 1997 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碩士
  • 1995 臺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士

中心執行情形與成果

110-112年成員累積之中風與失智相關之SCI論文發表共約 47篇

110-112年成員累積之臨床與基礎研究相關及臨床與公衛應用相關研究計畫共約 9 件

110-112年成員指導之中風相關大專生計畫2 件

  • 探討褪黑激素受體相關基因MTNR1A、MTNR1B基因多形性、血脂異常與缺血性中風不良預後之相關性
  • 糖尿病、NLRP3基因多形性與缺血性中風預後之相關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