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ic strains and reform imperatives in Taiwan’s health-care system. The Lancet, 406(10513), 1725–1726.

Po-Chang Leea,b ∙ Cheng-Han Leec ∙ Chiehfeng Chend,e,f ∙ Min-Huei Hsug ∙ Enoch Kange,h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809‑4

Affiliations & Notes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Department of Surgery, Shung-Ho Hospital,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New Taipei City 23561, Taiwan
c Department of Surge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Hospital, Tainan, Taiwan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Medicine, College of Medicin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Cochrane Taiwan,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Division of Plastic Surgery, Department of Surgery, Wan Fang Hospital,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Health Policy & Management,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期刊原文連結: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5)01809-4/fulltext

媒體報導

《自由健康網》前健保署長投書解健保困境「自付額提高」入列

2025.10.17〔健康頻道/綜合報導〕

近期有關醫護過勞,以及健保制度的改革相關討論熱烈,各界皆提出自身經驗或國外制度,試圖找出改善方向。前健保署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與多位共同作者,以「台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壓力與迫切改革需求」(Systemic strains and reform imperatives in Taiwan’s health-care syetem)投書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詳細分析目前醫界的困境,並提出多項改革措施。

李伯璋提出下列主要問題:

1. 論件計酬制度:文中認為,我國採行的「按件計酬」(fee-for-service)模式雖能鼓勵服務量,但也導致醫療院所偏重「數量」而非「品質」。醫師為了收入被迫增加開藥與檢驗次數,造成醫療資源被過度消耗。這種制度雖促進了全民健保的高可近性(low co-payment, high accessibility),但也引發了「過度使用」與「醫師過勞」的惡性循環。

2. 全民健保雙面刃:同時提到,台灣的低自付額制度使民眾能輕易就醫,形成高就診率與高醫師病患比。這一方面代表全民健康覆蓋的成功,另一方面卻讓醫療體系承受龐大壓力。民眾的「醫療濫用」導致醫師負擔過重,進一步影響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3. 醫療人力長期短缺:作者以數據指出:台灣每千人僅有2.39位醫師,遠低於日本(2.60)、南韓(2.51)與OECD平均(3.66)。護理人力也相對不足,以台灣醫學會統計,台灣護理人力為每千人3.33人(實際應為8人),對照日本12.10人、OECD平均9.66人,差距甚大。

超過1/3醫師每週工作超過60小時,半數以上參與績效給付(P4P)者未能實際領到獎金,甚至部分醫師需分攤虧損。長工時與不公平報酬導致倦怠與離職潮,進一步惡化人力缺口。

4. 制度面改革停滯:文章強調,台灣的健保改革多年來多著重於「費用計算」或「點值調整」,缺乏結構性思維。當前挑戰不僅是財務壓力,更是「制度永續性」與「醫療專業韌性」的危機。若不重新分配工作量、調整激勵機制與合理共擔成本,將可能削弱全民健保的長期可持續性。

最後,談到健保改革,李伯璋主張,改革應「超越報酬公式修補」,聚焦下列大方向:

●重新平衡工作負荷(Rebalancing workload):透過合理的分工與數位化支援,減輕臨床醫師的行政負擔;強化基層醫療與社區照護體系,降低大醫院過度集中現象。

●對齊金錢與非金錢誘因(Aligning incentives with value-based care):從「按件計酬」轉向「以價值為基礎的照護」(value-based care);將績效獎勵與照護品質、病人滿意度、長期健康結果連結。同時給予職業滿意度與專業成就的非金錢誘因,例如教育支持、職涯發展與心理健康保障。

●導入理性共同負擔成本(Rational cost-sharing):適度提高自付額,或設計分級共擔制度,抑制不必要就醫;透過公共教育提升民眾對「醫療資源有限性」的理解,促進責任型就醫行為。

最後李伯璋提醒,只有將「永續性」(sustainability)納入制度設計核心,台灣的全民健保才能在面對人口老化、醫療科技成本上升與疫情等未來危機時維持韌性與公平。

原文出處: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5214267

人力崩潰為壓垮健保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伯璋籲「調整合理專業給付」

 
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分析健保困境,撰寫「台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壓力與改革的迫切需求」一文,刊登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correspondence。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分析健保困境,撰寫「台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壓力與改革的迫切需求」一文,刊登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correspondence。本報資料照片

就醫方便,醫療費用便宜,全民健保始終為政府滿意度最高的政策,但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直言「人力崩潰將成為壓垮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台灣醫療人力不足與過勞現象已使台灣健保制度逐漸逼近崩潰臨界點,而這也是其他實施健保制度的國家必須正式的警訊。

目前於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擔任講座教授的李伯璋撰述「台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壓力與改革的迫切需求」(Systemic strains and reform imperatives in Taiwan’s health-care syetem)刊登於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10月18日Correspondence,為台灣學術研究之光。

該研究強調,全民健保的可近性與公平性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合理誘因與永續設計,最終會壓垮醫療人力,危及制度本身,而台灣經驗提供全球醫療照護必須正視的警訊。全民健保制度是台灣的驕傲,但若無務實改革,人力崩潰將成為壓垮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章核心概念為台灣全民健保制度採行「按件計酬」(fee-for-service)模式,使得醫師多做檢查、多開處方就能多領給付,導致「重數量、輕品質」的扭曲現象。低額的部分負擔確保了醫療的高可近性,但也助長了過度使用醫療資源的困境,讓健保財務陷入泥沼狀態。

李伯璋表示,在台灣,社會學者、公衛學者與政府官員均想要為人民提供全民健康覆蓋的社會福利,讓所有人民都能獲得所需的健康服務,且不致造成經濟困難,但這理想的層面是需透過醫療人員來執行。

據統計,台灣每1000人有2.39位醫師,日本則有2.6人、南韓2.51人,OECD國家平均為3.6人,台灣醫護均遠低於東亞及OECD國家平均人力。

醫事人力已經不足,加上長時間工時、不合理的專業待遇,以致醫師與護理師對血汗醫院產生高度倦怠與不滿,不少人選擇離職或退出急、重、難、罕等臨床工作,進一步加劇了大型醫院醫療人力短缺,惡性循環下,醫療人力嚴重不足和過勞的確造成體系韌性受到嚴重威脅。

全民健保係以年度總額制度來支付醫療費用,在總額被框住、癌症用藥給付持續增加之際,醫療人員專業能力彷彿不受重視,拿到給付點數,卻是更少。

Netflix「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第七集點出律師界真實一面,在合夥律師事務所中,不公平的薪酬績效制度為年輕律師出走的原因。台灣醫界似乎也是如此,全民健保改革最急迫的務實政策正是儘速調整醫療人員合理專業給付。

李伯璋表示,台灣醫療人力不足與過勞現象迫使醫院推出大量自費項目來維持財務平衡,這正是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必須面臨的重大挑戰。全民健保的改革必須走向「價值導向醫療」與務實面對人性的設計,否則再好的短線策略也難以長久制度的永續。

「全民健保政策不能只將財務壓力放在醫院與醫師身上,人民必須承擔相對的責任。」李伯璋說,唯有在制度設計中納入務實財務管理的思維,調整合理專業給付,方能守住醫療人員進入職場的初衷,並讓體系在面對未來危機時更具韌性。

原文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907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