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本院羅偉成副教授榮獲114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優秀獎

█11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得主:應用流行病學碩士學位學程羅偉成副教授

羅偉成【左圖:公共衛生學院應用流行病學碩士學位學程羅偉成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應用流行病學碩士學位學程羅偉成副教授,長期投入疾病負擔研究並展現卓越的學術與政策影響力。近年來,他在疾病負擔評估、群體健康與空氣污染等領域發表多項重要成果,為公共衛生政策制定與健康風險評估提供堅實依據。憑藉持續的貢獻,羅副教授榮獲11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以表彰其在公共衛生研究與實務應用上的卓越成就。

羅副教授的研究核心在以疾病負擔為切入點,整合比較性風險評估、疾病推估模型與機器學習方法,並結合存活外推模型,系統性地探討生活型態因子以及空氣污染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展現從理論創新到政策應用的完整價值鏈。

在生活型態與疾病負擔研究方面,羅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合作,量化了健康行為對壽命延長與醫療支出的影響。研究發現,不吸菸、適度飲酒、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與維持正常體重等5種健康行為,可使成年人平均壽命延長7年以上,並減少近3成的醫療支出。這些結果不僅為國人健康管理提供了具體量化證據,也引發社會廣泛討論,成為政策推廣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參考。

在疾病負擔方法學創新上,他針對疾病負擔估算中長期存在的「垃圾死因代碼」問題提出突破。由於超過一成五的死亡個案被錯誤歸類於不明確死因,嚴重影響疾病負擔的準確性,研究團隊創新引入機器學習模型,建立一套系統性的重分配方法,並在多種模擬情境下驗證其可靠性。這項創新不僅顯著提升死因統計的可信度,也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方法的重要里程碑,為國際社群在資料品質受限情境下提供了可行的技術解方。

而針對空氣污染與疾病負擔的議題,羅偉成老師團隊的一系列著作也展現了將學術成果轉化為政策影響的典範。以臺灣本土健康資料與環境監測資訊為基礎,量化終生暴露於PM2.5對心肺疾病所造成的健康損失,並揭示地區間健康差距。相關研究成果也應用於國家政策制定參考,成為環境部在污染減量與健康風險評估上的科學工具。並進一步推動空氣品質改善的健康效益評估與環境稅支持健康支出的政策討論,凸顯學術研究在公共決策中的價值與影響力。

展望未來,羅副教授相信實證數據應在全民健康中發揮更大價值,從學術研究到政策工具,再到提升民眾健康素養,完整體現公共衛生學者作為政府與社會橋樑的使命。他期許透過持續的方法學創新與國際合作,為臺灣在全球群體健康科學領域建立更高聲望,並為建構更健康公平的社會貢獻心力。同時,他特別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衛生福利部各司署單位的長期支持、臺大林先和教授與中研院黃景祥特聘研究員的指導與提攜、以及「臺灣疾病負擔中心」同仁的協助,讓團隊能在學術研究與政策實務間深耕並持續開花結果。(文/公共衛生學院)